骨伤科

侧卧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来源: 发布日期:2008-10-17 10:55:45 阅读:521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颈椎病类型,多发于中老年人,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推拿治疗时患者一般都采用坐位接受手法治疗。近年来,我院以侧卧体位下利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5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95例,男50例,女45例;年龄38~65岁,平均52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5.5个月。对照组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42~64岁,平均53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6个月。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年龄25~65岁;②颈、肩、臂疼痛或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③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④颈椎旁压痛;⑤肩及上肢感觉障碍、肌力下降;⑥压颈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⑦影像学检查异常。
1.3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25~65岁,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者。排除标准:非神经根型颈椎病;孕妇、产妇;颈椎骨折或脱位;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颈椎骨质疏松及颈椎肿瘤。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机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Ridit分析,显著性标准为P<0.05。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患者均采用侧卧位,垫高枕与肩同宽,医者站于患者头侧方或者上方。①拔伸:一手拖住患者下颚部,另一手扶住患者后枕部,使其固定,沿着生理曲度做牵拉。重复做5次。②推法:用一指禅偏锋分别在颈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上做推法5次。③弹拨:分别按揉风池、天柱、天鼎、大椎、肩井、阿是穴等,在胸锁乳突肌、华佗夹脊穴、斜方肌中寻找阳性反应物并做弹拨。④理法:根据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自上而下平推5次。手法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用辅助手按住患者前额来调整患者的颈部前屈侧屈的角度来配合治疗手的操作。以上手法均每日1次,每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
2.2  对照组  患者采取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后方。①法:医生在患者双侧肩颈背部沿着督脉、膀胱经做滚法,左右各3~4次。②弹拨:一手按住患者上颌部,另一手用一指禅偏锋沿颈棘突两旁、肩部斜方肌部弹拨5次。③摇法:医者双手拖住患者颈部,前后互相发力,使患者头部做左右摆动。④理法:医者提捏患者双肩,再用手掌在患者颈背及肩胛部进行拍打敲击5次。以上手法均每日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
3  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标准疗效标准》[2]拟定。优:原有各型症状、体征消失,颈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良:原有各型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及肢体功能基本正常,不影响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体征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经过6个疗程,治疗组优36例,良40例,好转1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7.89%;对照组优19例,良30例,好转27例,无效4例,有效率95.00%。经Ridit分析,u=2.793,P=0.0052(p<0.05),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4 体会
4.1  侧卧位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优点  本法巧妙地利用侧卧体位,患者在此体位下颈部痉挛肌肉最易于放松,此时施以放松手法,使手法放松肌肉痉挛更加有效;并且在施以推、揉、弹拨手法的同时,医生可以根据局部痉挛“筋结”的大小、方向,用辅助手按住患者前额来调整患者的颈部前屈侧屈的角度,使手法在没有患者肌肉抵抗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渗透到“病所”。体[FS:PAGE]位的调整等于提高了医生手法的柔和度,手法的柔和性能增加患者的顺应性。
4.2  其他体位下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不足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患者一般都采用坐法,一些神经根压迫明显,局部肌肉痉挛表现为急性症状的患者,如采用坐位,用滚法和一指禅推法来缓解肌肉的紧张状态时,由于体位的关系,痉挛的斜方肌和提肩胛肌要维持坐位颈部直立,所以很难放松,盲目加重手法力度只能适得其反。近些年有人对此进行了改进,如仰卧位拔伸的手法治疗颈椎病[3],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仰卧位拔伸法在顺颈椎生理曲度拔伸颈部放松斜方肌、提肩胛肌的同时可能会过度牵拉斜角肌,使斜角肌紧张、痉挛,产生斜角肌综合症[4]。

 

返回上一页

  • 高德地图
  • 百度地图
  •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