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科

脾胃病诊疗规范

来源: 发布日期:2008-10-17 11:48:22 阅读:720

消化性溃疡
[概述]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目前,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因机体抗溃疡因子(如粘膜屏障、黏膜血流、表皮生长因子、前列腺素等)的保护作用与致病因子(如胃酸、胃蛋白酶、药物、饮食不节或失调、吸烟、酗酒、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的攻击作用失衡所制、此外与遗传素质也有一定关系。临床以慢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的上腹疼痛为其特点。消化性溃疡是人类的常见病,发病率约为10%,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叫胃溃疡多见,两个之比约为3:1。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约为4—5:1。秋冬和冬春之交易复发。
  根据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本病属于中医“胃痛”、“嘈杂”、“反酸”等病证范畴。多由七情失调,肝郁气滞,克伐脾胃:饮食失调,偏食辛辣、燥烈、烟酒等品,损伤脾胃,湿热蕴聚;或素体不足,劳倦内伤;或病久不愈等使脾胃虚弱、气血失和而致。肝胃不和、温热蕴聚、脾胃虚弱、胃络瘀阻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诊断要点]
一、病史:病程较长,呈慢性过程,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病史,或有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氟尿嘧啶、利血平等)

史,发病与季节有关,常因精神刺激、饮食不当而诱发。
二、症状
(一) 上腹部慢性节律性、周期性疼痛。
1.疼痛部位:上腹中部,或偏左、偏右则。胃溃疡多在剑突下或偏左,十二指肠溃疡多偏右。
2.疼痛性质:常为隐痛、灼痛或胀痛、饥饿痛。
3.疼痛的节律性、阵发性与进食有关。胃溃疡疼痛多与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发作,呈现“饱餐痛”。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与餐后2—3小时发作,持续到下次进餐前缓解,呈“饥饿痛”。
4.疼痛周期性: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呈反复周期发作。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
(二)其他症状:上腹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烧心。病程较久者可见消瘦、乏力、贫血等。
三、体征
发作期上腹不有压痛,多与溃疡存在部位相一致,如胃溃疡的压痛多在剑突下或偏左,幽门管溃疡多在上腹正中或稍偏右,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固定与右上腹,多无腹肌紧张。
四、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粪常规检查:溃疡活动期,大便潜血实验阳性;持续大便潜血阳性,应警惕癌肿的可能性。
(二)特殊检查

1.X线钡餐检查
溃疡的X线征象有多种:直接征象为龛影,间接征象包括胃大弯侧痉挛性切迹,十二指肠球部激惹及球部畸形等。后者只提示但不能确诊溃疡。
2.幽门螺杆菌(HP):阳性。
3.胃镜和脱落细胞检查:是确诊的最佳方法。
镜下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底部平整,覆有白色,或灰白色苔,边缘齐整,无结节状隆起,周围粘膜肿胀发红,有时可见皱襞间溃疡集中。胃镜还可发现伴随的胃炎和十二指肠炎,且可采取活组织标本和刷取细胞作病理检查。
[并发症]
一、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20%左右的患者可合并出血,十二旨肠溃疡比胃溃疡更容易发生。表现为黑粪和呕血;大量出血时血压下降,失血性休克。
二、穿孔:急性溃疡空孔常因饮餐、粗糙食物、剧烈咳嗽等诱发。临床表现为突然上腹剧痛,继而出现腹膜炎的症状和体征。大多伴有气腹征,X线腹部透视可发见膈下游离气体。
三、幽门梗阻:十二指肠球部和幽门管溃疡可引起幽门梗阻。其临床表现为上腹腹痛,食后加重,伴呕吐,呕吐物为含酸发醇宿食,吐后症状减轻。检查有蠕动波,胃型轮廓,震水音等体征。
四、癌变:胃溃疡的癌变率为5%,长期慢性胃溃疡病史,年龄

在45岁以上,症状顽固而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或症状反而加重,粪隐血持续阳性者,应考虑癌变可能,须作进一步检查。
[[FS:PAGE]鉴别诊断]
一、慢性胃炎:亦有慢性上腹不适或疼痛,部分可有近似消化性溃疡的症状,但周期性与节律性一般不明显。胃液分析胃酸不高,萎缩性胃炎的胃酸偏低或缺如。胃镜检查是两者鉴别的主要方法。
二、胃神经管能症:是上腹不适的常见原因,有时临床表现酷似消化性溃疡,但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神经管能症症状,情绪波动与发病有密切关系。消化道钡透和胃镜检查无阳性发现。
三、癌性溃疡:多见于中年以上,病史较短,呈进行性发展。可有上腹包块,全身情况较差,一般内科治疗无效。大便潜血常持续阳性,胃液分析低酸或缺酸,X线钡透及胃镜检查对晚期胃癌可作出明确诊断,早期胃癌的胃镜表现容易与良性溃疡混淆,病理活检可帮助鉴别。
[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溃疡活动期应适当注意休息,保持情绪舒畅,给清淡、易消化高营养软食或半流质饮食,避免生冷、粗糙、过咸、辛辣等刺激性饮食,进食应有规律;戒烟忌酒。禁服对胃粘膜有损害的药物。
二、西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降低胃酸,保持胃粘膜,抗幽门螺杆菌,对

症治疗,防治并发症,以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二)具体方案
1.降低胃酸
(1) 制酸药:胃舒平 2片  3次/日  口服;胃舒散 6g  3次/日 口服;乐得胃  2片 3次/日 口服;氢氧化铝凝胶  10~30mL  3次/日  口服。
(2) 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200mg  3次/日 口服,睡前加服400mg;或雷尼替丁150mg  2次/日 口服;或法莫替丁20mg  2次/日   口服。
十二指肠溃疡疗程为6~8周,胃溃疡则为8~12周.
(3)胃泌素受体拮抗剂:丙谷胺400mg  3次/日  饭前15分钟服。
(4)质子泵抑制剂:泰美尼克40mg  1次/日  口服;或洛赛克20mg  一次/日 口服;或兰索拉唑30mg  一次/日  口服。
2.保护胃粘膜:硫糖铝1 /次  4次/日  口服;生胃酮50~100  3次/日  口服;果胶铋100mg  3次/日  口服;米索前列醇(喜无溃)200mg   4次/日  口服。
3.消灭幽门螺杆菌:庆大霉毒8万单位   3次/日  口服:阿莫西林0.5克  3次/日  口服;痢特灵0.1克   3次/日  口服;甲硝唑0.2~0.4克  3次/日  口服;克拉霉索0.25~0.5克  2次/日  口服。
4.对症处理

(1)止呕:爱茂尔2毫升  肌注;胃复安5~10毫升 3次/日 口服。
(2)腹胀:吗丁啉10毫升 3次/日 饭前服;普瑞博思  5~10mg  3次/日  饭前服。
(3)解痉止痛:阿托品0.3mg  3次/日  口服;颠茄片 2片 3次/日  口服。
近年多用哌仑西平(吡疡平)50~100毫升/日,早晚分服。副作用较小,与西咪替丁合作作用加强,且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也不禁用。
5.防治并发症
(1)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应行紧急处理,止血、输血、纠正休克等。内科处理无效,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具体方案参见“上消化道出血”。
(2) 急性空孔:无腹膜炎发生的小空孔,可采用非手术疗法:若伴有弥漫性腹膜炎,必须尽早施行急诊手术。
(3) 幽门梗阻:对症治疗,行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内科治疗1-2周无效者,考虑外科手术。
(4) 癌变尽早手术、分疗及支持治疗。
三、中医治疗
(一)辩证论治
1.肝胃不和

主证:胃脘及两胁胀痛,情志不遂则加重,伴胸闷不舒、嗳气、善太息、纳少、恶心、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 陈皮 川 香附 白芍 积壳 郁金 元胡 沉香 煅瓦楞 乌贼骨 甘草)。若兼心烦急躁,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肝郁化火者,加黄连 [FS:PAGE]; 吴茱萸 川 子;苟者加半夏 代赭石;便秘色黑加大黄 三七。
2.寒热错杂
主证:胃脘痞胀,灼热疼痛,吞酸嘈杂,口苦心烦,恶心呕吐,纳食减少,大便稀溏,身倦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黄,脉弦数无力。
治法:寒热并用和胃止痛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 干姜 黄连 黄芩 吴茱萸 竹茹 元胡 人参 白术 黄芪 茯苓 炙甘草)。泛吐酸水,加煅瓦楞 乌贼骨 ;大便色黑,加三七粉 白芨粉。
3.胃阴亏虚
主证:胃脘急痛或灼痛,午后尤甚,嘈杂泛酸,体瘦心烦,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 止痛
方药:一贯煎加味(沙参 麦冬 当归 生地 枸杞 川楝子 赤白芍 元胡 黄连 吴茱萸 太子参 甘草)。大便秘结甚者,重用生地 加火麻

仁。
4.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遇冷或劳累后加重,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质淡嫩,或有齿痕,茹薄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味(黄芪 桂枝 白芍 高良姜 香附 元胡 吴茱萸 乌贼骨 半夏 茯苓 饴糖 炙草)。兼呕血或大便色黑者,加三七粉 蒲黄炭 白芨粉,或用黄土汤化裁;吐清水明显者,加半夏 陈皮 干姜;嗳气频作,去饴糖,加苏梗 旋复花 陈皮;大便色黑,加三七 白芨粉 藕节炭;兼气虚者加黄芪 党参 白术;胃阴虚者,加沙参 麦科 玉竹。
5.瘀阻胃络
主证:胃痛日久,疼痛如刺如割,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甚,或见呕血或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 理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叁饮化裁(丹参 檀香 砂仁 蒲黄 五灵脂 元胡 乳香 没药 九香虫 三七粉 生大黄 白芨粉 蒲黄炭)。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叁 白术;胃阴虚者,加沙参 麦冬 玉竹。
[预后及预防]
消化性溃疡预后大多良好,但高龄患者一旦并发大量出血,穿孔

或幽门梗 阻,则预后较差;少数患者可发生癌变,则预后不良。平素注意调畅情志,避免过度紧张和剧烈精神刺激;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避免过饥过饱、过冷、过热及粗糙、刺激性饮食,不嗜烟酗酒,严格掌握化学药物的适应症,并劳逸结合,是预防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措施。

溃疡性结肠炎
[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又叫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发生于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疾病。以沾膜溃疡縻烂为主,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累及全结肠。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免疫机制异常、过敏反应、遗传、精神、神经以及非特异性感染因素有关。临床以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本病好发于欧、美洲,估计我国的发病率为3%左右;可发生于各个年龄组,但以20-40岁者居多。男女发病率差别不明显。
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别,属于中医“泄泻、痢疾”等范畴。多因饮食失节,感受外邪,损伤脾胃,湿热蕴滞肠腑;或七情失调,肝脾不和,肠腑传导失常;或先天禀赋不足,劳倦过度,久病不愈,脾肾虚衰,失于温煦运化固摄所致。
[诊断要点]
一、病史:呈慢性病程,有长期腹泻反复发作的病史,多因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而诱发。
二、症状
(一)消化系统表现
腹泻: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2~3次,重者可达数十次;粪质呈糊状稀便、粘液便、脓血粘液便是活动期的必有症状。

极少病人可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里急后重常见。
2.腹痛:轻型或缓解期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右。一般为轻中度腹痛,呈痉挛性,多局限于左下腹及下腹部,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重症病人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3.里急后重:因炎症刺激直肠,故常有里急后重感。
4.其他症状:常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二) [FS:PAGE]肠外表现:急性期可伴有与自身免疫有并的肠外表现。如口腔粘膜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关节痛、关节炎、虹膜炎、虹蟆健状体炎。当溃疡性结肠炎治愈后,上述症状也随之消失或迅速缓解。
(三) 全身表现: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有低度或中度发热,重症可有高热,病程长者可有衰竭、消瘦、贫血、水肿等营养不良表现。
三、体征
左下腹或全腹部常有压痛,伴肠鸣亢进,常可角及如硬管状降结肠或乙状结肠。急性结肠扩张者常可见上腹部明显膨隆。病变范围广泛的急性活动期患者,可有体温升高、心率加快、肝脏肿大、腹肌紧张等。轻型病例或在缓解期可无阳性体征。
四、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血常规,常见贫血,呈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急性期常有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增快。粪便外观有脓血粘液,镜检有RBC、WBC、脓球及巨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阴性。
(二)特殊检查
1.内镜检查:纤维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对病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在绝大多数病例,特别在发作期,沾膜呈细颗粒状,并有弥漫性充血、水肿、脆而易出血、摩烂及多数形状不规则、大小、深浅不同的溃疡,覆盖有黄白色或血性渗出物。晚期有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假息肉形成、甚至癌变。活组织检查显示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和纤维瘢痕,同时常可见摩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等。
2.X线钡剂灌肠:在早期可见结肠粘膜紊乱,结肠袋形加深,肠壁痉挛;溃疡所引起的外廓小现时或锯齿形阴影。在晚期可见结肠袋形消失,管壁强直,呈水管状,管腔狭窄,结肠缩短,息肉所引起的充盈缺损等。低张气钡双重结肠造影,则可显示微小溃疡及糜烂。
3.血清电解质:长期发作的慢性重症患者,[并发症]
结肠并发症
(一)急性结肠扩张多发生于横结肠或全结肠,老年人、重度病人易并发。临床表现为胀气明显,腹部膨隆,肠鸣音减少,X线腹平片示结肠扩张,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故又名中毒性巨结肠,在结肠扩张基础上易起溃疡穿孔并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二)结肠和肛周疾病:有肛裂、肛痿、痔疮、直肠脱垂;结肠、直肠、肛门周围及坐骨直肠窝等脓肿;直肠一阴道、直肠一膀胱、肛门一直肠、结肠一小肠等瘘管形成,
(三)结肠大量出血
(四)结肠假息肉形成,少数可以发生癌变,癌变的发生与疾病时限和病变范围有关。病程越长,范围越广,癌变越多。
(五)结肠狭窄和肠梗阻:修复过程中的大量纤维组织形成的瘢痕可引起结肠狭窄和肠梗阻,多见于结肠远端。
二、全身的并发癌:由于毒素、肠吸收不良、衰弱等所致,有些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如贫血、低蛋白血症、结节性红斑、多形红斑、口形红斑、口疮性溃疡、关节炎、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和角膜溃疡等。
[鉴别诊断]
一、慢性细菌性痢疾:常有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病史,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疾病村菌,结肠镜检查时取粘液脓性分泌物培养的阳性率高,抗生素治疗有效。
二、慢性阿米马疾病:粪便中找到包囊或滋养体,窥镜可见溃疡过缘潜行性、溃疡间肠粘膜政党活检可见阿米巴原虫组织、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三、克隆病:腹痛多位于右下腹部回肠未段病变区,粪便粘液及脓血可见,腹部肿块,瘘管,肛周病灶较多。内窥镜检查可见节段性病变,粘膜呈卵石样隆起,有园形,绷形溃疡,活检发现肠壁炎症累及肠壁,有非干酷性肉芽肿。
[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急性发作期或病情严重时均应卧床休息,缓解期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及忧虑;给易消化、少纤维、高营养、清淡饮食,避免冷饮、水果、牛奶、乳制品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二、西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抗菌消炎,免疫调节,对症支持,防治并发症。
(二)具体方案
1、抗菌消炎
(1)磺胺类: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发作期每[FS:PAGE]日4~6g,分4次口服;病情缓解后改为每日2g,持续用药一年以上。其他磺胺咪,复方新诺明也可选用。
(2)抗生素:磺胺过敏时,可选用胺苄青霉素,每日4~6克,1次/日 静滴;或用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
(3)甲硝唑1200mg/日,分3~4次,口服,疗程3~6个月。亦可0.2g  2次/日 静滴。
2.调节免疫
(1)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适用于结肠病变广泛的急慢性和严重病例。
氢化可的松200~300mg或地塞米松10mg静滴,一周后改为强的松每日40~60mg,分三次口服,病情控制后逐溅减量至每日10~15mg,维持数月至半年。逐渐减量至停药。急性起也可用氢考100mg加生理盐水100ml或0.5g普鲁卡因100ml临睡前保留灌肠,日一次。连用2~3月。
(2) 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1.5毫克/千克/日,或硫唑嘌呤1.5~2.5毫克/千克/日,分次口服,疗程均1年,若与激素或磺胺药联用时,则应适当减量,应注意骨髓抑制的副作用。
3.对症支持
(1) 解痉止痛:阿托品0.3mg 3次/日 口服;654—2  5~10毫克 2~3次/日,口服:盐颠合剂10ml 3次/日 口服。
(2) 镇静:安定2.5mg  3次/日 口服。
(3) 纠正贫血:根据具体情况,补充铁剂,叶酸及维生素B12;重症贫血可输血。
(4) 纠正水、电解制紊乱:急性爆发型,常有严重失水,电解质紊乱,应急时纠正。
(5) 营养支持
长期久病,营养不良者,可静脉输液、补充维生素。可采用股静脉或颈静脉插管,输氨基酸、血浆、白蛋白和脂肪乳等。
三、中医论疗
(一)辩证论治
1.大肠湿热
主证:起病较急,腹痛腹泻,泻下急迫如注,便味臭秽,学随便下;或泻下黄色水样便,或脓样粘液便,腹胀肠鸣,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除湿止痢
方药: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 黄柏 黄连 秦皮 木香 枳壳 当归 赤白芍 银花 槟榔 甘草)。
2.寒热错杂
主证:腹泻时发时止,常年不愈,发作时便泻夹有粘液或见脓血,口干口苦,肠鸣腹痛,里急后重,腹痛,食少腹胀,倦怠怯冷,舌质淡,苔腻而黄,脉细。
治法:辛开苦降 散寒泻热
方药:乌梅丸化裁(乌梅 黄柏 黄连 人参 当归 制附子 桂枝 穿椒 干姜 细辛 木香 黄芪 白术)。
3.肝郁脾虚
主证: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作,时发时止,每因恼怒而发作或加重。发作时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大便溏薄、粘液较多,时加脓血,下腹坠胀或里急后重,伴纳呆,胸腕痞满,嗳气,急燥易怒。舌质淡红、苔薄白而腻,脉炫。
治法:抑肝扶脾 理气化湿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痛泻要方化裁(柴胡 枳壳 白芍 川芎 香附 白术 陈皮 防风 郁金 当参 川楝子 茯苓 甘草)。
4.瘀阻肠络
主治:下利日久,便下粪少、大便时稀时干,便后不尽,夹有粘冻黯血,或下血色暗,腹部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可扪及条索状瘀块,面色暗滞,舌边有瘀斑或舌质暗红,脉沉涩。
治法:化瘀通络 止血定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化裁(当归 川芎 肉桂 赤白芍 小茴香 干姜 元胡 没药 蒲黄 五灵脂 三七粉 地榆炭)。
主证:大便溏泻,脓血杂下,夹有粘液,久泻不止,腹痛隐隐,腹胀纳呆,泛困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方药:参苓白术散化裁(党参 白术 茯苓 薏苡仁 砂仁 莲子肉 桔梗 白扁豆 升麻 煨肉蔻 山药 炙甘草)。脾阳虚证明显者加干姜 吴茱萸;湿蕴化热,舌苔黄腻者,加黄芩 滑石。
6、脾肾阳虚
主证:病程迁延,久泻不愈,大便稀薄,完谷不化,或痢下白色小冻,日久赤少,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遇寒加重,食减纳差,腹痛绵绵,喜暖喜按,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缓。
治法:补脾益肾 温中涩肠
方药:养脏汤化裁(人参 白术 肉桂 煨肉蔻 木香 诃子 罂粟壳 附子[FS:PAGE] 干姜 补骨脂 五味子 升麻 甘草)。
[预后及预防]
本病的预后取决于病型,有无并发症和治疗条件等。一般轻者预后良好,重型者预后较差,全结肠炎及急性暴发型者预后不良。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避免和及时治疗肠道感染,是预防本病的基本措施。本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和加重病情的因素,遵守医嘱正规治疗,尤其应注意调摄精神情志及饮食卫生,戒除烟酒,肥甘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品,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专科特色疗法
消化性溃疡
针炙推拿疗法
1、体针:足三里、中脘、内关为主穴,阴陵泉、三阴交为配穴。突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加炙。
2、耳针:取胃或十二指肠、交感、神门。
3、穴位封闭:双侧内关、足三里穴,用阿托品0.5毫克或维生素K3 8毫克,注射于上述穴位,每穴1毫升.
4、推拿按摩,取中脘、天枢、气海、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等穴,应用一指推摩,按揉等手法。溃疡病出血时不宜用。
溃疡性结肠炎
针炙
1、体针:取脾俞、章门、中脘、天枢、足三里,用补法。肾阳虚泄配命门、关元,其中中脘、天枢、关元、命门穴可用炙法。
2、耳穴压丸:取脾、胃、大肠、肾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压5~7穴。
3、拨火罐:于脾俞、肾俞、中脘、关元、天枢等穴位处拨火罐。
二、保留灌肠法
白头翁汤:水煎取法150毫克,加甲硝唑0.6、地塞米松5~10毫克,保留灌肠,日一次,用于急性活动期。
薏苡仁30克 苍术30克 茯苓30克 猪苓30克 五味子15克 元胡15克,浓煎至150毫升,重者可加地塞米松10毫克,保留灌肠,日一次。

 

专科特色制剂
1、乌贝散
组成:乌贼骨4份,浙贝母1份
主治:消化性溃疡
用法:每次6克,每日3—4次
2、乌芍散
组成:乌贼骨4份,白芍1份
主治:消化性溃疡
用法:每次6克,每日3—4次
3、肠炎丸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 山药 苡仁等
主治:怀死性肠炎,久泻不愈,食入即泻,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等
用法:每次9克/丸,一日3次

 

返回上一页

  • 高德地图
  • 百度地图
  •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