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

中风

来源: 发布日期:2008-10-17 20:17:41 阅读:799

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为发病高峰,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
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西医学将本病主要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常可导致出血性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风。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变学异常及情绪的异常波动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可确诊。
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则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窍”指脑窍、清窍;“闭”指闭阻、闭塞;“神”指脑神;“匿”为藏而不现;“导”指主导,引申为支配;“气”指脑神所主的功能活动,如语言、肢体活动、吞咽功能等。
诊断:
1. 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证。
2. 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 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嗜好烟酒、膏梁厚味及素有肝阳上亢,痰湿素盛等,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诱发。
4. 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磁共振等检查有助诊断。
辨证
1. 中经络
主症 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
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降,苔黄或燥,脉弦有力,为肝阳暴亢;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为风痰阻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为痰热腑实;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细涩,为气虚血瘀;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风动。
2. 中脏腑
主证 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
兼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为闭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腹凉,脉散或微,为脱证。
治疗
半身不遂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针灸:治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以大肠胃经俞穴为主,以膀胱胆经俞穴辅。常取穴位有曲池、合谷、外关、内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昆仑等,多采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推拿:常用手法有推、按、捻、搓、拿、擦等,以患侧颜面部、背部肢体为重点、常取穴有风池、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等。

返回上一页

  • 高德地图
  • 百度地图
  • 取消